林試所打造環境保護林,從「適地適木」做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林試所打造環境保護林,從「適地適木」做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分析近年來的林木疫情通報資料,與勘察環境保護林的生長案件發現,造林樹種的選擇不當,竟然佔了林木生長不良原因的20-30%,因此鄭重呼籲:打造環境保護林,必須從「適地適木」做起!
林試所指出,森林社會是由生物及非生物成分所組成,生物成分雖然以林木為主,亦包括地被植物、動物、細菌及真菌等;非生物成分則包括氣候、水、地形、土壤等物理與化學環境;這些組成物不但能交互作用,同時具有維持、安定及改良環境的功效。由於森林的存在可以保護環境,提供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資源與空間,因此舉凡:位於河川上游的水源涵養林、中游的濱水保護林、下游的耕地防風林、濱海的海岸林和各種保安林,以及都市林與工業區的隔離綠帶等,皆可以稱為「環境保護林」,其對於周遭環境能提供淨化空氣、美化景觀、減災防災、生物多樣性,以及健全的生態系服務等效益。
然而,從一粒種子發芽到成苗茁壯,再由樹木形成森林,歷時久遠,期間必須面對無數的壓力與挑戰,包括:生育地限制、蟲害、病害、氣候為害與人為破壞等。是以,吾人在造林時,如欲取得天時地利,首先必須慎選樹種,因地制宜,讓樹木成長能夠趨吉避凶,進而發展為健康的森林。
林試所表示,雖然誤選樹種容易造成植物生長水土不符、事倍功半,但在實務上仍然屢見不鮮,諸如:在濱海地區栽種非濱海植物,造成植物無法適應濱海地區的強風、高鹽分、乾旱等特性而死亡;將山區植物栽種於平地,造成生長遲緩甚或致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平地種植櫻花,致其不能適應溫度、濕度而生長不佳;將板根植物種在基地過小的植穴中,造成根系發展受限,甚至將周邊的硬舖面拱起,均是減損造林成效的錯誤示範。
撰稿人:中埔研究中心 蔡景株 助理研究員
聯絡電話:05-2311730轉230
電子信箱:cybg @tf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