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湖海岸植物園
- 內容
四湖海岸植物園區簡介
雲林縣四湖鄉濱海地區的「四湖海岸植物園」,位居西部海岸線的地理中心,西臨台灣海峽,北臨虎尾溪出海口,面積約22公頃,為台灣西部的濱海型植物園,亦為台灣海岸防風林試驗研究的重鎮。因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期間,常受到強烈東北季風侵襲,故林相多以海岸防風林為主。
園區於民國82年(西元1993年)設立,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所轄,設立目的主要在推動海岸防風林的更新及改善防風林相的組成及結構,以提供未來海岸林林相改良與海岸林經營之參考。設有海岸苗圃區、採穗區、海岸植物標本區、西部濱海溼地植物保育區、海岸防風林試驗區及海岸造林試驗區等,為兼具海岸植物研究、海岸生態、海岸植物保育及海岸育林體系等功能之植物園區。
園區導覽
園區簡介
〈 濱海植物區 〉 佔地約兩公頃的四湖溼地,原係因颱風災害破壞海堤後,經海水倒灌所形成的低濕鹽分林地,為使海岸防風林能儘速復舊,發揮防風機能,除選擇坑風、耐鹽之樹種,以進行復舊造林試驗外,更在此分區設立保育栽植區,包括紅樹林,半紅樹林及溼地植物等。
〈 海岸防風林試驗區 〉 園區早期係以木賊葉木麻黃為主要樹種,其耐鹽與坑風性雖優,但由於大面積純林栽植,所引發的病蟲害容易廣泛傳染,加上其自然壽命在本島僅約二、三十年,逾此即行衰敗,無法自行更新,難於永續防風機能。為解決現存木麻黃海岸林無法天然更新之問題,乃提倡二階段造林理念,即木麻黃林分開始老化前,於林分空隙處混植鄉土樹種,此種造林方式,不但使現有的木麻黃人工林,不致因砍代或重新造林而喪失防風機能,且間植的鄉土樹種受到上層木麻黃之疪護,得以順利成活生長,一旦形成多樹種的異齡混合林後,藉著適當育林技術的導入,將可誘導天然更新的發生,進而形成一種生生不息、永續經營的海岸防風林。
〈 海岸苗圃區 〉 本苗圃的育苗作業包括海岸防風樹種、綠化樹種及造林樹種,除選擇坑污染、耐旱性較強之樹種外,更以台灣原生樹種為主,以期培育出品質優良的苗木,供應栽植使用。目前育苗的種類有白水木、草海桐、海衛矛、台灣海桐、黃槿、欖仁樹、銀葉樹、潺槁樹、水黃皮、毛苦參、繖楊、冬青菊、蘭嶼羅漢松、苦檻藍、欖李、厚葉榕及白樹仔等。
〈 碉堡 〉 置身於海岸防風林中的碉堡,本應戊守在海岸前線擔任保衛海疆的重責大任,曾幾何時卻退守於海岸防風林中,是由東向西的河流無情沖刷?還是有著其他不為人知的秘密?事實上,它見證了一段戰爭的遺跡,也成為了台灣西部地區海岸線西移的最佳證據。
〈 採穗園 〉 採穗園是運用優勢樹或優良的無性系做材料,以生產遺傳品質優良的枝條、接穗或根,而建立起來的優良林木品種繁殖場所。本採穗園目的在建立一個優良海岸林木無性繁殖材料基地,以解進因無法結實而須育種之材料來源,種類包含山木麻黃、千頭木麻黃、檉柳等三個樹種之無性繁殖材料。
〈 海岸植物標本園 〉 台灣西海岸因開發較早,其原有植被多遭干擾破壞,使濱海植物資源有滅絕之威脅,故本標本園以西部海岸原生樹種的蒐集為主,以建立西部濱海地區物種保存之環境,除可作為長期選育原生樹種之評做外,更可提供海岸林自然教育之場所。本標本園所採用之分類系統,裸用之分類系統,裸子植物區採用恩格勒分類系統,被子植物區採用赫欽森分類系統。目前收集的樹種計有:裸子植物6科9屬12種,被子植物55科105屬129種。
照片集錦